不需要穷养,也不需要富养,以人为中心去养,重点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不委屈父母的范围之内,给予孩子精神和物质满足。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注重内在的涵养和见识,而不是纠结于富养海参穷养。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和个性,在他们真正认为需要帮助的地方提供帮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者“精神”单一的一个方面。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立体全面、丰富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需要顺势而为。
首先,顺家长自己的“势”。家长的“势”,包括家长的“家事”、“本事”。家长的“家事”,可以理解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如果经济条件支持,父母可以带孩子行万里路,给与更多的物质支持。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可以让孩子读万卷书。在保证孩子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眼界、格局和高度。家长的“本事”,可以理解为家长的性格、爱好和技能。
比如,英文好的父母可以每天带孩子读英语绘本,让孩子有语言环境的熏陶。英文不好的父母可以给孩子听英文故事音频,同样可以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比如,内向的爸爸可以带着孩子看书,而外向的爸爸则可以带着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这都是顺家长的“本事”。
在保证孩子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眼界、格局和高度。
其次,顺孩子的“势”。包括孩子的“优势”、“劣势”。比如,孩子爱说话,爱说话可以是优势,也可以是劣势。孩子爱说话,影响了课堂纪律,这时候“爱说话”是一个劣势。但通过家长引导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说话有条理,这时候“爱说话”就成为孩子的优势了。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而不是变成缺点。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总之,每个人的价值观,本就有所不同。而每个家庭的具体环境,和每个孩子的个性,本身也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是养“物质”还是“精神”。这本身没有唯一的好坏,这个问题本身,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说,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条件,也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天性,采取最适合的方式,来养育这个孩子。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